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风采 >> 正文

2023成果评价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展馆(公共建筑一等成果)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4-06-07


公共建筑

      “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成果评价”是由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主办,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指导的北京市勘察设计行业最高评价,分为综合成果评价、专项成果评价、单项成果评价三个类别。本届成果评价项评选从20230830日申报开始至1011日初审结束,评审专家组严格按照“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成果评价”评审要求,对申报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和综合评价,经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审定,最终评选出综合成果611项,专项成果278项,单项成果192项。其中,建筑工程设计综合成果评价(公共建筑)一等成果52项,二等成果56项,三等成果81项,现对荣获一等成果项目进行展示如下: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展馆


- 01 -

项目概述


▲ 西侧鸟瞰


山生轴线

  项目用地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四台嘴乡太子城村,在城东侧20km之外,被群山环绕。2015年7月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当地建设部门于2016年初拟建太子城展馆(原名:冬奥指挥中心),用于统筹张家口赛区和太子城冰雪小镇的规划工作,并展示建设历程及成果。2017年5月,在崇礼地区的系列规划推动工作中,当地有关部门在冬奥规划用地内发现历史遗址,为避免现有建筑与太子城整体风貌发生冲突,决定暂停建设。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推进,在两座陡峻的山峰之间,揭开了辽金时期太子城遗址的中轴线。展馆紧靠北侧山峰脚下,向南远眺。

▲ “崇台”与太子城遗址、冰雪小镇轴线关系


现状观察

  在新的太子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后,2018年8月,我们受当地建设部门委托,开展太子城展馆项目的改造及设计工作。业主希望根据冬奥赛时及赛后的使用需求调整功能布局,利用现有主体结构进行改造,结合山地自然环境优化外立面形象,使建筑与山势融为一体,确保建筑风格与太子城冰雪小镇风貌统一。在实地踏勘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几个关键问题,如原建筑高度不满足当前详细规划的要求,竖向建筑体量与自然山地环境关系突兀,原有超高塔楼拆除后功能流线不满足无障碍需求等;但与此同时,也发掘出一些场地条件的潜力,如原有封闭坡屋顶的高度位置视野开阔,建筑轴线与遗址轴线存在退让关系,建筑各层与山地环境交互丰富等。

▲ 竖向现状


何为崇台

  “台”,观四方而高者,又为“臺”(篆文),有 “用土石筑成的方形平顶的瞭望高地”之意,自古便有“凤凰台上凤凰游”等描述“台”的诗词。如告成观星台是由元代郭守敬建造的大型圭表,用以测冬夏至影长,从而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也提到,“在华北地区,至今仍有很多古台遗迹,其中较著名的有今河北易县附近战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燕下都遗址的十几座台,但都只剩下20~30英尺(7~10m)左右的土墩,其原貌已不可考了。”

  “崇”,以“山”为“宗”,表达了对自然的尊敬,对礼仪的传承和对高度的象征。“崇台”,崇礼之台也,亦即宗山之台也。

▲ “崇台”概念草图


▲ 建筑模型



- 02 -

项目理念


水平自然

  展馆坐落在太子城遗址北侧的山坡脚下,北高南低,有天然台基之势,可俯瞰太子城遗址和冰雪小镇全貌。关于设计策略,本着谦虚的姿态,将原本竖直向的建筑体量转变为水平向的层层景观平台。将现状保留体量转化成简洁的观景“基座”,自然延伸,融入山地环境;将新建悬挑部分营造成水平的观景“环廊”,隐隐约约漂浮在山林之中;将部分坡屋顶改造成观景“平台”,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将室外步行流线串联成独立的“山道”,成为山地景观公园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太子城展馆不仅能在赛时满足冬奥会的功能需求,而且能在赛后成为服务大众的冬奥遗产。

▲ 从太子城遗址望向展馆


▲ 从冬奥村望向展馆


▲ “观四方而高者”的平台


▲ 轴测图


内外观游

  建筑改造后,其主要使用流线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场地主入口位于西南角,与梧桐大道相接,建筑入口则设置在场地西、北两侧。建筑地上4层,室内功能以太子城遗址保护及冰雪小镇建设展览为主,且各层均与室外连接。一层设置临时展厅、咖啡厅、办公室、餐厅、厨房及配套房间。二层和三层环绕9m高的展览大厅,形成由展览大厅、分展厅、报告厅、接待室组成的室内核心空间。四层坡屋顶部分被保留作为设备机房,其余平屋顶部分被改造为屋顶观景平台,并配备无障碍电梯,以便参观者到达此处,远眺太子城全景。观景入口设置在场地南侧,室外以观景游览为主,通过置入的台阶及坡道,将建筑各层与山地环境相连,成为内观展览、外览实景的独特场所。内外两条流线在屋顶观景平台交汇,可以相互串通,成为一整条循环往复的观游路径。


▲ 一层“基座”平面图与三层“环廊”平面图


▲ 西侧平台景观


▲ 观景环廊西侧人视


▲ 内外观游


立体景观

  结合周围的地形高差变化,建筑在参观者不断往上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衍生出“庭院”“山道”“环廊”“平台”四种景观空间类型,按欲扬先抑、游近望远的叙事情景展开。

  “庭院”是“林不见山”的情景:新建的咖啡厅和门房与原有建筑形体共同围合出内向的入口庭院,清灰色的透水砖上点缀水蜡和金银木等灌木,一棵海棠树安静地伫立在庭院中心。

  “山道”是“林后藏山”的情景:水平拉长的坡道引人上行,不断改变景观方向,二层平台被南侧松树林遮蔽,远山隐约藏在树后。

  “环廊”是“出林望山”的情景:沿着台阶往上进入三层悬挑环廊,光线按明暗节奏变化从不同方向进入白色的“房间”,在游廊寻觅的过程中,山林场景被片段性地呈现,东西南北均有较大的观景台,形成对周围山野四个方向的框景。

  “平台”是“观四方而高者”的情景:到达屋顶平台后,顿觉群山环绕,太子城遗址和冰雪小镇全貌尽收眼底。

▲ 剖面图


▲ 观景环廊东侧人视


▲ 观景环廊南侧人视


▲ 观景环廊楼梯


顺势造台

  用“举重若轻”的方式营造新建的悬挑环廊。取消竖向的坡屋顶后,对主体框架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凿毛最外层钢筋混凝土柱体,并从持力层基础开始,沿柱身四周绑扎纵筋,增加主体结构的荷载能力和刚度;利用通长的横筋,加固三层和四层的悬挑主梁,使新建部分沿原有结构向四周均匀悬挑约8.4m左右,形成整体的“巨梁”式结构。利用现状结构平面连续转折的特征,采用连续弧面或连续折面的形状来控制形体边界,既减少了结构板的过大不利悬挑,又达到空间连续的效果,与场地形成“近山折、远山曲”的关系,呼应远近不同的山势。整体浇筑采用木模板白色清水混凝土材料,强调空间的包裹感和抽象性。根据结构变形缝的位置,洞口分布在顶面、立面和底面三个方向,精确地提供视线方位以及不同的观景模式,为空间增添几分“回游式”园林的趣味。相比大尺度的悬挑,洞口在实体上所反映出的300mm板片,让原本厚重的混凝土材料呈现出意外的轻盈感。


▲ 西侧入口庭院人视


▲ 置入的台阶


▲ “基座”与“环廊”


▲ 节点详图


▲ 柱身四周绑扎纵筋


借山筑石

  用“举轻若重”的方式重构现状建筑立面。根据展陈的功能需求,封堵住原建筑立面上的大部分洞口,并把竖直向窗户替换成三种不同大小的方形,松散地分布在各向立面之上。通过新旧体量的结合,增强“基座”形体的可读性。外立面将三种不同规格的GRC挂板以“砌筑”的构造方式排布,在形体转折处采用直角成品挂板强调建筑轮廓。将当地树木抽象为挂板纹样,形成凹凸不平的自然肌理,表达“山林”意象。外墙挂板一共有浅、中、深三种灰色,其中深色同地面透水砖,浅色近清水混凝土,三种灰色由下至上、由深至浅地进行搭配组合。原本轻质的挂板材料呈现出山石的重量感,赋予太子城展馆自然的纪念性。


▲ 施工过程


▲ GRC展开立面图


▲ 西侧平台


▲ 外墙挂板的三种灰色


▲ 西南侧鸟瞰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展馆 

    荣获优秀成果:2023年成果评价丨建筑工程设计综合成果评价(公共建筑)一等成果 

    设计人员:李兴钢、袁智敏、孙海林、孙庆唐、张庆康、全巍、于征、易灵洁、齐海娟、曹颖、禚新伦、李斌、王彬权、孙媛媛、岳世光、金尚、翟建宇、王俊杰、李雪晴、谭泽阳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张家口崇礼区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河北省张家口市 

    设计时间:2019年08月-2020年08月 

    建成时间:2021年08月 

    总建筑面积:16371㎡ 

    建筑高度:18m 

    摄影:李兴钢、袁智敏、李季 


所用图文资料由设计单位提供,如有版权问题,请与相关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