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依谦:
北京建院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厚的传承,自成立以来便一直延续至今。我1995年研究生期间有幸来到北京建院实习,那时我在吴观张和王昌宁总建筑师的工作室。这两位刚退休的前辈成立了工作室,旨在培养北京建院的年轻人才。他们将有潜力的年轻人选拔进入工作室接受一年的培养,随后再分配到各个设计所。我幸运地在这个工作室实习了半年多,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北京院的独特氛围。
之后我正式成为北京院的一员,并在何玉如总建筑师的指导下工作了一年。那一年,我参与了一项具有传奇色彩的任务——整理我们院张镈老总的作品集。这个任务耗时半年,每天我都要往返于北京建院的档案库和北京市的城建档案馆,仔细翻阅旧档案。每个月我都要去张老总家汇报工作,他给我写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信,这些信件都是他用复写纸亲笔书写的,原稿他都妥善保留。
这段经历对我影响深远,让我深刻理解了北京建院的工作方式。每天与何总并肩工作,观察他的工作模式,我也积极参与设计工作。这一年半的时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成为我职业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随后我加入了当时的三所,也就是现在的第三设计院。初到三所,我跟随魏大中总参与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项目,恰逢国内投标阶段。魏总是我们院的剧院专家,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完成了一轮投标,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国内投标中我们位列第一。然而,随后的国际竞赛我并未继续参与。
之后,我幸运地得到了与柴裴义总共事的机会,并参与了多个项目。柴总是会展办公领域的专家,尤其擅长援外建筑的设计。在他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孟加拉会议中心、缅甸会议中心等项目,并最终负责了国际投资大厦的设计。起初,在孟加拉会议中心项目中我只是辅助工作,但幸运的是,我的设计方案得到了柴总的认可并被选中参与投标,最终也成功中标。
▲ 孟加拉会议中心·室内
▲ 缅甸国际会议中心
▲ 国际投资大厦
以上就是我职业生涯前七八年的主要经历。
在2005年,随着北京建院的改革和机构调整,我积极响应并成立了工作室。从那时起,我开始带领自己的团队运营工作室。在工作室的初创阶段,我们得到了众多业内巨擘的悉心指导,包括马国馨院士和刘力大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宇大师不仅在设计上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还在运营和经营管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支持。这些来自我们研究院的资深专家们的指导,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个人的职业经历中一段宝贵的时光。
▲ 北航致真大厦
▲ 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科研办公楼
关于传承,《建筑师诗书画印唱和》这本书也是传承的一种体现。虽然我在绘画领域不能自诩为专业,但这份对美的追求与探索,在团队的交流中得到了极大的滋养。吴亭莉是我之前在三所时的副所长,她不仅在岗位上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其诗作更是才华横溢,她和何如玉大师是夫妻,何大师的书法作品更是达到了大家的高度,令人敬仰。文跃光书记对篆刻艺术的热爱与钻研,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经过三四年的沉淀与积累,我们决定将这份珍贵的交流成果集结成册,出版《诗书画印》一书,是我们北京院三代建筑师的一个互动。
作为天津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我深刻理解到建筑学教育中绘画与形式感的重要性。这种教育传统不仅培养了我们的手绘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们的审美眼光与艺术素养。因此,我认为绘画训练对于建筑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设计思路,更能在设计中融入更多的艺术元素与创意灵感,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建筑作品。
对于北京院的深厚传承,我深感其宝贵。从与每一位前辈的接触中,我都汲取了不同的智慧与经验。从学习到工作,再到能够独立承担责任,这段历程对我来说极为珍贵。如今,我也肩负起带领年轻人、培育新一代团队的重任,致力于培养并扶持年轻的建筑师。如果通过我们的帮助,有年轻建筑师能够脱颖而出,我会深感欣慰,并认为自己没有辜负北京建院这一传承体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