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03-31
“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成果评价”是由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主办,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指导的北京市勘察设计行业最高评价,分为综合成果评价、专项成果评价、单项成果评价三个类别。本届成果评价项评选从2023年08月30日申报开始至10月11日初审结束,评审专家组严格按照“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成果评价”评审要求,对申报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和综合评价,经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审定,最终评选出综合成果611项,专项成果278项,单项成果192项。其中,建筑工程设计综合成果评价(公共建筑)一等成果52项,二等成果56项,三等成果81项,现对荣获一等成果项目进行展示如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朝阳医院东院建设工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东院建设工程(以下简称朝阳医院东院)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常营定福庄,是解决北京市东部及周边区域老百姓看病难的重要民生工程。项目南北两侧为居住小区,东侧为城市体育公园,西侧为体育设施用地。基地处于开发成熟的城市街区,四面环路,地铁、公交车站等公共交通发达。项目节能设计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是北京市第一批整体钢结构装配式建造的医院建筑,装配率达72%。
▲ 北立面
▲ 主入口立面
▲ 总平面图
▲ 分析图
▶ 漫坡生态谷使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
由于基地面积和容积率的限制,项目共20万平米的建筑面积,其中的8.3万平米需要埋在地下。设计方案围绕改善地下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条件展开探索。沿基地东西走向引入生态绿谷,视觉上贯通东西体育公园。生态绿谷将地上建筑切分为南北两部分。生态谷由西向东漫坡下沉至地下室,将阳光、绿植、清馨空气带入地下,景观与建筑相呼应,由此有了“丹凤朝阳”的意境。同时,沿南北建筑外围长边均设下沉庭院和绿化陡坡,更加优化了地下室的采光通风及景观条件。
▲ 西北立面
▲ 下沉庭院
▲ 主街
▲ 病区
▶ 高度识别性医疗主街打造人性化有温度的医院空间
建筑内部的医疗主街沿着生态谷东西伸展,两条医疗主街与门诊、住院的两个连桥形成环状交通,将医院各科室联系在一起,形成通透明亮又具导向性、识别性的交通体系。急诊部布置于通透明亮的地下一层,有专属停车场以及从前广场直达的楼梯和电梯,设急救车专用的绿色通道,为急诊部创造了极佳的建筑环境。
▶ 铝合金网格结构大飘蓬独创多个新技术,与门诊大厅结合成为项目亮点
生态谷中部轻盈的单层铝合金网格结构大飘蓬,由8棵钢结构树形柱支撑,将门诊大厅包裹其中,形成室外(入口广场)→ 室内(门诊大厅)→ 室外(下沉广场)的空间序列和视觉通廊,步行其中产生独特而难忘的空间感受。门诊大厅中部的观光电梯包裹渐变彩色玻璃极具视觉冲击力,令人联想到“凤凰展翅”,也强化了“丹凤朝阳”的主题。门诊大厅顶部飘蓬采用3银LOW-E中空夹胶彩釉玻璃及内遮阳系统的多重遮阳系统叠加,有效隔离紫外线照射。
▲ 门诊大厅
▲ 下沉庭院
▲ 分析图
▶ 体现医院历史文化的精致表皮设计
为了减少医院建筑对南北居住区的影响,设计尽量压低建筑楼层,将1000床的住院楼分成南北两栋。连接两栋住院楼的连桥横跨生态谷,连桥的幕墙立面肌理呼应了顶部飘蓬的分割肌理,产生丰富而精致的表皮效果。建筑立面与屋顶整体设计,采用红色陶板+灰色铝板,韵律的横向带状线条,山墙面及高层与裙楼的体量变化,进一步从色彩和质感上呼应医院传统文化及“丹凤朝阳”的主题。项目设计中注重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的运用,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 下沉庭院
朝阳医院东院项目设计在打造先进合理的医疗流程及功能、实现人性化有温度的医疗建筑的同时,在建筑创作及技术设计上倾力创新,并注重实施全过程的把控,引领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医院建设。
▲ 首层平面图
▲ 立面图
▲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东院建设工程
荣获优秀成果:2023年成果评价丨建筑工程设计综合成果评价(公共建筑)一等成果
获奖人员:黄晓群、黄雷、孙文章、赵传鑫、季涛、康万立、国强、杨文韬、杨晨、胡立宪、裴劭喆、安巍巍、帖廷、梁辉、郭沫君、牛柱元、窦江薇、郝川瑜、王艳鹏、崔岩博
设计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项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
设计时间:2016年01月-2020年06月
建成时间:2022年07月
总建筑面积:198432㎡
建筑高度:51.1m
摄影:王强、楼洪亿
文章所用图文资料由设计单位提供,如有版权问题,请与相关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