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政研观察 | 修复城市生态系统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06-18


 

 

 

政研观察 | 修复城市生态系统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近日,《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为新时代城市生态修复工作锚定了目标方向与实施路径,更加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通过多要素统筹、多目标协同、多主体参与,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 

强调整体协同,系统化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新时代城市生态修复更加强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一是推进山、水、城协同治理。将生态修复理念贯穿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充分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之间的关联性,依托山体走势和水系脉络布局生态廊道、串联生态基础设施节点,形成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打破以往山、水、城治理相互割裂的局面,实现生态空间与城市功能区的有机融合。二是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意见》指出,“加快修复受损山体和采煤沉陷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护修复城市湿地,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要协同推动城市生态修复和韧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功能;统筹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完善蓝绿交织、灰绿相融、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三是加强多方联动、条块结合。打破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整合多部门力量,夯实存量生态资源底图底数,畅通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协同制定修复方案,凝聚生态保护修复合力。激发全社会呵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构建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参与、自觉行动的多元共治格局。 

聚焦功能提升,实现生态资源多元赋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市生态系统修复的目标已不限于环境景观修复的单一维度,更着眼于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是推动隔离式保护向融合式利用转变。《意见》提出,“增加群众身边的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要优化公园绿地布局,将蓝绿空间网络逐步渗透城市肌理,让居民能够“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拆除公园围墙和物理隔离设施,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等多元需求。二是拓展生态空间复合功能。在城市生态修复项目中,营造景观环境与建筑设施融为一体的空间格局,补齐嵌入式体育、文化、教研场地设施,植入餐饮、休憩、服务咨询等功能,融入智能感知等科技元素,提升市民游客的体验感和互动性,让绿色空间成为真正的“生活客厅”。 

创新运营模式,激活生态资产价值实现。此次《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强调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丰富经济业态。可以看出,城市生态系统修复的治理逻辑已从资源环境底线管控向生态资产营建转变,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一是提升城市生态修复项目造血能力。推动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积极介入、市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坚持修复与运营有机结合,引导运营主体提前参与方案制定,因地制宜引入多元业态,举办文化、教育、体育等主题活动和赛事,以运营收入反哺更新投入,实现更新效益持续提升。二是以生态修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修复与产业培育结合度,依托生态IP,带动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就业和居民增收,激活周边发展活力。发挥生态价值虹吸效应,吸引高端产业集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城市生态系统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提升城市生态韧性、改善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持续践行“两山”理念,以《意见》为指引,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多元主体共同推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