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07-04
政研观察 | 全面专业推进
存量建筑改造利用
在当前严控大拆大建的背景下,存量建筑改造利用已成为突破城市空间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体现了城市发展模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深刻转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列为首项重点任务,针对不同类型既有建筑提出差异化更新措施,为各地推动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了明确专业指引。
危旧房治理,从解危排险到综合提升。《意见》明确了危旧房闭环管理的分类治理路径:D级危房要加快拆除重建,C级危房和非成套住房采取加固、改建或重建等改造方式,抗震不达标房屋要分类分批进行加固。在实施路径上,需注意几个结合:一是与自主更新相结合。在进行“一屋一策”改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自主更新进行,协调与其他住房的关系。例如,改建时建筑密度、日照标准、绿地率等无法达到现行标准规范的,可按不低于现状条件的标准执行。二是与行业规范管理相结合。有些危旧房由于历史原因,管理不规范且难度较大,通过改造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而规范行业管理。例如,南京石榴新村一部分土地使用权归属信息不明确,通过原改制企业(单位)确认并转让土地使用权,用以建设配套设施,并为历史上形成的一定面积住房办理产权证,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
功能再生,空间重构激活“沉睡”资产。《意见》强调,“要加强老旧厂房、低效楼宇、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改造利用,推动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盘活存量建筑专业性较强,关键在于精准定位,不能一味地“往空架子里填内容”,而应明确“哪个适合改、改成什么样”。这既需要深入研判市场需求,考虑当前和长远,进行差异化定位,也需要联合工信、文旅、商务等相关专业部门以及市场主体进行科学论证。以贵阳市新华印刷厂改造为例,项目团队深入调研工业遗产价值后,精准定位“文创+体验”业态,打造出集文化体验中心、特色展馆于一体的文创综合体,形成了3.65万平方米产业承载空间,年租赁收入超2700万元,年新增税收330万元。类似案例充分证明,通过借助专业力量进行科学的功能再造,低效建筑也能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民生价值、文化价值,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文脉传承,以用促保延续城市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意见》强调,“严禁借危房名义违法违规拆除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文物、历史建筑”。“推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修缮,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路径”。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存量建筑改造,一方面,要在“保”上下功夫,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格局,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与城镇格局;另一方面,要在“用”上做文章,坚持以用促保,在严格保护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前提下,进行设施更新和功能植入,使历史建筑既能传承文化记忆,又能满足现代使用需求。这就需要住建部门、文旅部门及运营单位等深度参与存量建筑改造,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绿色赋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可持续价值。城乡建设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既有建筑普遍存在能耗较高等问题,推行节能改造可为城乡建设领域落实“双碳”战略目标作出积极贡献。《意见》提出,“要持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保温材料管理,鼓励居民开展室内装修”。对此,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全面排查城镇既有建筑,建立既有建筑基本状况数据库,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清洁取暖协同开展节能改造。要通过制定技术导则、完善税费减免等举措,引导居民投入,为改造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内生动力。
存量建筑的蝶变重生,既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也离不开多部门协同推进。通过科学专业的改造与创新利用,让每一栋老建筑焕发新生,使之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Copyright ©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二条2号院2号楼102室
网址:http://bp.bjkcsj.com 京ICP备14017916号
QQ:2111288477 电子邮箱:peixun_office@163.com
咨询电话:010-68018407 010-68051458 010-68016694
技术支持:北京理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010-68002688-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