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风采 >> 正文

海外房建项目设计管理与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08-29


 

 

 

 

 

版权声明:本文刊登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25年5月刊,版权为《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及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海外房建项目设计管理 

与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埃及新首都CBD项目实践与启示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任建筑师 郝晓宇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 肖星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加快“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突破国内市场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设计咨询作为工程建设的前端环节,其国际化能力直接影响“中国建造”的品牌价值。近年来,埃及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通过新行政首都等超大型项目推动经济转型,为中国设计企业提供了实践平台。本文结合埃及新首都CBD项目具体案例,探讨中国设计咨询企业海外拓展的实践经验、挑战及优化路径,以期为行业企业提升海外服务能力、应对复杂挑战提供系统性参考。 

 
 
 
 
 

项目背景与中埃合作动因 

埃及新行政首都是埃及政府为缓解开罗人口压力、重塑国家形象而规划的未来政治与经济中心。项目总规划面积714平方千米,计划容纳650万人口,包含政府区、金融区、智慧城市等功能板块,旨在打造非洲现代化标杆城市。埃及的“2030愿景”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埃及在超高层建筑和复杂交通工程方面缺乏经验,而中国企业则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绿色建筑材料等领域拥有显著优势,中埃合作的战略在这些方面展现出高度的契合。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的项目包括两栋高达158米的高层办公楼,该项目的特殊性在于其高标准的建设要求与复杂的实施环境。一方面,埃及本土规范与美国标准接轨,但细节差异显著;另一方面,项目涉及多国设计团队协作。这些挑战对中国设计咨询企业的国际化能力提出了全新考验。 

 

 

埃及新首都CBD项目效果图 

 

 
 

项目特点与难点分析 

高标准与短周期的矛盾。在埃及新首都CBD项目中,高标准与短周期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固定总价合同下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业主对建筑品质、技术标准(如抗震性能、节能指标)要求严苛,需严格遵循埃及规范;另一方面,合同规定设计深化周期较短,需完成原设计图纸审查、多专业协调及技术规格书(SPEC)匹配,同时满足埃及规范与业主的高品质要求。 

多边协作复杂性。作为设计总包方,公司需协调幕墙、机电、精装修等10余家分包单位,并主导BIM正向设计以解决管线综合与施工冲突问题,控制从方案深化到施工落地的全过程。多边协作的难点在于信息碎片化、责任界面模糊及跨国沟通效率低。 

本土规范适应性。埃及规范在结构体系、材料选用等方面与国内差异显著,如埃及高层建筑普遍采用“板柱结构”(Flat Slab System),而非国内常见的“框架-核心筒”体系。板柱结构对冲切验算、节点配筋要求严格,国内设计师缺乏相关经验,需通过属地化团队实现技术标准的精准转化。这就要求在审图阶段采用“问题清单驱动”模式,提前识别高频冲突点(如核心筒开洞位置、坡道坡度),形成标准化检查模板,缩短重复性审图时间20%。同时,将机电管线综合、幕墙节点等复杂部分模块化,减少后期调整工作量。此外,设立“设计—成本联动小组”,在深化设计阶段实时测算关键分项造价(如钢结构节点、幕墙单元),并与总包预算对比。针对超支风险项,启动快速响应流程。同时,组建“中方主创+属地工程师”联合团队,雇佣埃及本土设计师作为沟通桥梁,解决语言与文化障碍,加速审图流程,并通过弹性协作模式——“国内设计+驻场协调”的混合办公模式,通过site clarification request(SCR,现场澄清请求)机制减少后期变更,应对“高标准、短周期、多边协作、本土规范”等复合挑战。 

 

 
 

中国设计咨询企业 

国际化发展的挑战与建议 

当前,中国设计咨询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主要为国外规范体系复杂,审核流程严苛,直接照搬国内经验易引发合规风险;文化冲突与沟通壁垒较大,设计理念、工作习惯差异可能导致协作低效,如局部地区更注重宗教文化与空间隐私,斋月期间工作效率降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如汇率波动、贸易政策调整等,也给中国设计咨询企业的海外运营带来额外压力。这些因素要求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还需灵活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与企业的稳健发展。 

根据在海外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提升海外服务能力的战略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储备复合型人才,培养既精通专业技术又熟悉国际工程管理规则(如FIDIC条款)的骨干团队,并加强英语、阿拉伯语等多语种培训。同时,建立国际化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端人才。通过定期举办国际项目管理培训、海外工作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此外,鼓励员工考取国际认可的专业资格证书,如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LEEDAP(LEED认证专业人士)等,以进一步提升团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加强与属地化人才融合,在目标市场建立本土化分支机构,吸纳当地设计师参与项目,利用其文化认知与资源网络提升服务响应速度。同时,鼓励国内员工与属地化团队深度交流,通过组织跨文化培训、团队建设活动等方式,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形成多元文化融合的工作氛围。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文化冲突,还能激发创新思维,为项目设计注入更多本土化元素,提升项目在当地市场的接受度和竞争力。 

 

深化本地化战略与技术适配 

将当地规范研究前置化,在项目投标阶段即成立专项小组,系统研究目标国规范体系,建立中外标准对照数据库。确保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快速准确地理解和应用当地规范,避免因规范差异导致的设计变更或返工,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同时,针对目标市场的特殊需求和气候条件,定制化开发适应性技术解决方案,如特殊材料应用、节能降耗设计等,以提升项目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此外,与当地科研机构、高校及行业领先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不仅能够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还能提升企业在目标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领先地位。 

针对不同地区资源条件,制定“本土材料优先”的替代方案。例如,在非洲项目中使用当地火山灰混凝土以降低成本。加强对本地供应商的培育与支持,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通过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本地供应商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实现互利共赢。 

 

构建多层次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潜在的政治、经济、法律等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确保项目团队能够迅速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此外,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沟通,及时了解政策动态和监管要求,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风险。在供应链方面呈现多元化,建立全球供应商名录,综合考虑国外实际的运输情况,避免单一来源依赖,并在关键节点设置应急库存。通过这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为项目的顺利执行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跨文化沟通与国际合作 

加强文化适应性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学习目标国宗教礼仪、商务惯例,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项目纠纷。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开展公益活动,提升企业在当地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认可度。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与当地居民的理解和友谊,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建立国际化的合作伙伴网络,积极与国际构建联盟,与全球知名企业、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共享资源,通过联合体投标分担风险并学习先进经验,共同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结语与展望 

埃及新首都CBD项目的实践表明,中国设计咨询企业“走出去”需突破技术、文化、管理三重壁垒。未来,行业企业应从以下方向持续发力:在战略层面,将国际化定位为企业核心战略,制定分阶段市场开拓计划,优先布局“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在技术层面,加大多边协同、技术适配等研发投入,综合考虑地域性特点,提升设计效率与精准度;在生态层面,构建“设计+金融+供应链”的海外服务生态圈,增强全产业链竞争力。 

面对全球化竞争,唯有以开放心态拥抱变革、以本土化思维扎根市场、以技术创新驱动效率,中国设计咨询企业方能在国际舞台上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田伟.北非地区EPC项目设计管理[J].施工技术(中英文),2023,52(06):121-125+141. 

[2]徐金苗,姚艳.设计院设计项目管理与总承包设计管理对比研究[J].中国勘察设计,2021,(S1):81-84. 

[3]黄会伟.海外总承包项目设计管理实践与提升[J].中国勘察设计,2022,(07):63-65. 

 

文章来源:中国勘察设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