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10-17
仲继寿:建设“好房子”
应回归居住本质
作者仲继寿,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在国新办近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表示,“好房子”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四五”期间,全系统从隔声、串味、渗漏等基本安全问题着手,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
第一,“好房子”要更加适应居住者生活场景的变化,从传统开发模式走向居住者定制模式。
一是空间布局能够满足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要求。居室除了满足采光、通风、面积和净尺寸等空间要求外,还能保障每个家庭成员的个人活动空间,让家务、学习、娱乐、休息等生活行为互不干扰。
二是空间功能可以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采用弹性空间、可变空间和模块家具以适应未来变化的生活场景。分散布置的模块化卫生功能空间不仅可以满足日、夜不同的生活场景,还能在居家养老阶段更好地满足老人安全便捷的使用需求。
三是空间尺度要满足居家养老的需求。老人居室除了满足2张单人床和轮椅回转的空间要求外,还需关注老人居室与如厕空间、陪护间和公共空间的动线与视线互动,并为“以房养老”或志愿者服务预留“双钥匙”居住空间布局。
四是空间改造不会影响邻居生活。将排水、排气道、燃气等竖向共用设施布置在居住空间以外,实现“共用设施”与“个人空间”的分离。这不仅可以提高厨卫空间的使用效率,厨卫大小布局还可以随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改变。
五是建筑体系能够支持空间可变。除了“设施设备”与“主体结构”分离外,与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相比,框架核心筒(交通核)结构体系更能支持可变空间建筑体系,符合居住者自主定制生活场景所需的结构-空间-设备设施,以及交付模式与自主建设的产品逻辑。
六是生活场景驱动的分阶段混合交付模式。为了满足居住者入住时的生活场景以及入住后的需求变化,除了在设计层面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灵活可变与使用维护性能外,开发者还可以创新住宅产品的交付模式和交付时机。首次交付时,“私人空间”可以“毛坯交付”,而公区、共用管井及阳台则“精装交付”;二次交付则是根据居住者当前生活场景及其个性化空间需求,提供“私人空间”的“定制交付”。既能避免居住者入户后的拆改现象,还能满足居住者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好小区”将成为促进邻里交往、提高健康福祉的载体,实现“好社区”的共建、共享和共治。
一是促进社区级公共资源的均衡与重构。通过空间联通、视线贯通、街角退让以及规划指标的再平衡,营造连续的、尺度宜人的交往休闲空间,并与城市各类公共资源链接。
二是采用规模适中的围合院落和韵律感强的城市界面。在促进邻里快速相识的同时,避免千城一面。
三是构建开放街区与生活轴线。立体复合的社区空间、密路网的人行交通和对外开放的服务设施,能让人们在便捷共享的街区生活中,拥有归家的仪式感和不被打扰的宁静。
四是重视交往空间规划与设施配置。不同层面的政策激励,让底层架空、屋顶花园、空中庭院成为高层居住的交往空间。入户花园和空中庭院让人们更愿意走出家门、接触自然。主题明确、动静分区、并与生活设施融合的交往设施,提高了空间的安全性、便捷性和参与性。
五是提供连续无障碍的交往路径与复合共享的交往空间。除慢跑道外,楼栋大堂、入户空间和屋顶花园形成了楼栋交往圈。结合车库与服务设施的低层甲板以及楼栋间的高空连廊促进了更大范围的人际交往与设施共享。
六是智慧赋能高品质生活。智能家居和机器人、立体智慧机械停车、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储直柔电力系统、建筑电气化等,让人们在高品质居住生活中不断迈向“双碳”目标。
建设“好房子”,就是要以全龄人群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以居住者可感知的产品交付为抓手,在规划设计的统领下,直面当今多孩家庭、居家养老与交往促进等社会问题,通过可自主定制生活场景的住房产品、全龄友好的交往空间、融合社会保障与物业服务的新型住房服务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区建设与人民福祉共同进步的美好生活。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Copyright ©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二条2号院2号楼102室
网址:http://bp.bjkcsj.com 京ICP备14017916号
QQ:2111288477 电子邮箱:peixun_office@163.com
咨询电话:010-68018407 010-68051458 010-68016694
技术支持:北京理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010-68002688-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