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风采 >> 正文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践 | 唐小平: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10-27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践 

唐小平: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的重要节点,党中央时隔10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高度,作出了“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明确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重庆第一时间召开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了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我们要一体学习、一体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坚决扛起城市工作主力军、排头兵重担,紧紧围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以高质量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规建运治”一体化,加快打造创新之城、宜居之城、美丽之城、韧性之城、文明之城、智慧之城。 

 


 

 


 

 


 

聚焦创新抓城市更新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推动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关键支撑,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将统筹城市能级和产业能级提升,通过城市更新打造一批引领性城市创新活力中心,为人才提供保障、为产业搭建平台、为创新营造生态。创新盘活闲置商办楼宇打造创新策源地。围绕商区、校区、院区、园区及周边区域植入多元创新业态,培育创新型城市区块,推进科创集群、城市功能、生活体系、生态系统、人文空间一体布局,充分激发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创新利用老旧工业遗存打造多元活力空间。重庆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三线建设期间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我们将加强老旧厂房、防空洞等改造利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创意“三创”行动,着力培育嵌入式创新空间和微创新活力单元,构建更多受年轻人欢迎的生活、消费、文旅、创业新场景。创新发展“后巷经济”打造“山城后巷”品牌。加强老街旧巷、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引入文创、培训、演艺、茶咖等创新业态和特色活动,探索发展“老街巷+新经济”“老建筑+新消费”,把群众家门口的风景变成家门口的就业、家门口的增收,让城市街巷在烟火气中展现新活力。 

 


 

聚焦宜居抓城市更新 

构筑高品质生活新图景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的核心指向就是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我们将突出群众所愿即城市所向,推动城市更新由小区到街区到片区,系统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实现从造房子向造家园、造生活转变。更好统筹点上和面上。以“绣花”功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现代社区建设,补齐社区食堂、养老托育等服务短板和小区停车、充电等公共配套设施。整体谋划、集中呈现、连片打造城市片区功能品质提升项目,让城市更加舒适宜居、彰显品质。更好统筹硬件和软件。持续推进交通缓堵促畅,优化完善“轨道+公交+步行”通勤换乘系统,让“上班路”更快捷、“回家路”更舒心。统筹供排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更好统筹存量和增量。推动住宅和社区绿色化、低碳化、适宜化更新,把老房子、旧房子改造成好房子。着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需求稳供给稳预期、活销售活存量活指导,以“好房子”建设创造增量需求,以城中村改造释放刚性需求。 

 


 

聚焦美丽抓城市更新 

塑造全市域整体大美新风貌 


 

 

城市的美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资源。我们将坚持污染防治、风貌提升一体推进,全面塑造整体协调、明快清新的大美风貌,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加快建设江峡相拥美丽大都市。统筹形态、业态、文态和神态,成片扩面建设一批现代化都市风貌集中展示区,做靓“两江四岸”滨江风景线,以交通要道为重点打造城市“美丽廊道”,修复城市界面、重塑城市街景。加快建设多元魅力美丽区县城。立足本底优势,分类实施高铁新城、商业文化中心等城市重要功能空间更新改造,依托临江、平坝等山地特征提升城市轴线、特色步道,示范打造一批区县城特色风貌名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小城镇。以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等为重点,大力实施场镇整治行动,补齐乡镇基础设施短板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乡镇辐射农村、服务农民、支撑农业的能力。加快建设各美其美美丽新乡村。围绕“都市花园、诗意田园、长江风景线、山乡新画卷”主题,集成落地巴渝新村、巴渝民居等项目,连片打造大美乡村先行片区。 

 


 

 


 

 


 

聚焦韧性抓城市更新 

优化本质安全新体系 


 

 

重庆有5.37万座高楼、2.13万座桥梁、1780座隧道、超10公里燃气和供排水管网,风险点多面广。我们将紧盯每一栋楼、每一座桥隧、每一段管网等,持续完善安全风险全量闭环智控体系,全方位防范消减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提升路桥隧轨安全运行能力。扎实开展老旧道路、桥隧等安全韧性提升改造行动,积极推进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与新建桥隧设施“同设计、同建设、同使用”,加强物联感知设备安装部署,全时监测预防路面塌陷、桥梁组件老化等风险隐患。强化城市地下管线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超大城市地下管线大综合一体化治理改革,以“数字管线”为抓手,全方位提升管线建设智管、管线挖损智防、管线运行智治能力。统筹管网与水网、防洪与排涝,系统重塑超大城市排水防涝新机制。加强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健全房屋安全体检、房屋安全管理资金、房屋质量安全保险等制度,建立房屋建筑数字档案,全量落图、精准纳管自建房、危旧房、高层建筑消防、外墙砖脱落等安全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聚焦文明抓城市更新 

彰显人文精神新风尚 


 

 

文化和文明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我们将坚持以文润城、以文兴城,进一步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构建“传统与现代辉映、山水与人文共生”的文明城市愿景。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坚决落实“老城不能再拆”要求,统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整体保护,深度挖掘历史建筑等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具有重庆地理水文特征的传统地名,一体推进城市文化传承、功能复合和价值提升。精心塑造城市文化地标。坚持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相统一,保留老建筑、老街区的时代特征、形态结构、文化意象,严格管理超大体量公共建筑、超高层建筑,打造一批体现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的地标建筑、文化空间。积极发动群众共建共享。创新认建认领、志愿服务等群众参与方式,支持群众对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在增强群众参与感中提升获得感。加强房地产、物业服务、建筑企业欠薪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治理,共建共享城市文明。 

 


 

 


 

 


 

聚焦智慧抓城市更新 

探索现代化治理新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我们将全面释放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产生的“溢出效应”,以打造可信数据空间和满足人工智能应用的高质量数据集为牵引,加快形成数据驱动、AI赋能的城市工作新生态。虚实结合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功能,细化城市全空间、全要素数字建模颗粒度,提质增量能力组件建设,构建全域渗透、瞬感敏锐的感知资源库,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城市数智底座。积极推进城市规建运治一体化。以城市更新规建运治全周期一体化为主线,全力打造整体智治、多跨协同的“AI+城市规建运治一体化”综合场景,打通城市工作业务流、数据流、决策流、执行流,实现全环节策动、全主体参与、全类型服务。全面提升“数字住建”实战实效。聚焦城、乡两大基本面和住、建两大核心业务,协同打造数字工程、数字住房、数字城市、数字村镇,提质打造内涝治理、数字管线、智慧物业等应用场景,全面推进数字住建融入三级治理中心,形成“带不走”的实战能力。 

 

作者唐小平,系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